緣起與願景

緣 起

1

學生心理健康日益惡化
國民健康促進重視生理
較少關注心理健康促進

2

沒有心理健康則不算健康
所有政策皆應
將心理健康納入考量

3

學校輔導系統僅關注被鑑定
與疑似個案學生的次級及三級
輔導工作未能擴及更重要的
全校學生之初級心理

目 的

促進對心理健康的認知

親師生、家庭學校皆為重要對象, 大家都能相互支持, 發展孩童與家庭、學校的韌性。

提供孩童安全和支持環境

協助孩童學會合宜的生活態度、面對挫折的 處理、肯定自我的獨特性和價值性,增進與 他人的關係和互動。 提供孩童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讓孩童建構生活技能、切磋抗逆 能力,增強韌性。

倡議校園心理健康促進

促使教育局和教育部落實學童心理
健康,發展心理健康促進校園

計畫理念及行動方向

「心理韌性的本質是面對重大逆境時積極和主動適應的反應。」

具備心理韌性的人,面對逆境、挑戰和困難時,能夠自我調整、復原及轉化逆境,重回心理平衡。

抗逆力不足時,面對困難或不如意事時,容易出現負面的情緒或行為逃避、自我放棄。因此需從小養成。

發展流程

A:心閱讀

行動目標:兒童能透過閱讀學習培養心理韌性及自我情緒調適的方法。

B:心新校園   C:心新家庭

與國小校方及家長會合作推廣心理健康知能與素養。增進家長正向教養與親子互動。

D:心新課程   E:心新教師

發展課程或班級教案,並培力教師心理健康素養與教案知能。

B:心新校園

開展校園心理健康各生命週期的需要,落實心理健康的教育政策,以建構心理健康促進校園。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將兒少心理韌性定義:
「有韌性的孩子能夠探索自我與悅納自己,並發展優勢能力。
能夠在面對或接受生活中的困境或危機時,
調節情緒、分析原因、表達溝通,
採務實思維與系統性方法解決問題」。
並依目前兒少會遇到的問題,分六大主題。

以心新計畫出發;
[心]指心理健康識能 mind literacy,與心視 mindfulness;
[新]則是透過創新手法,邀請小學親師生一起來開創心新校園。

背 景

有鑑於近年來恐怖攻擊,隨機傷人,媒體報導充滿怨恨仇視,嚴重傷害全民心理健康,也嚴重影響正在成長學習的孩童。哈佛大學的Kleiman教授於1995年提出國家心理健康的觀念,即一個國家心理健康與否,將從國民健康狀態、惡質環境、社會病態等反映出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從個人主觀情緒反映與感受,擴大到家庭、社區、國家政治。在在反應出心理健康已經不是侷限在個人層次,它明白的顯示是公共的心理健康,是大眾都應擁有心理健康的權力,而國家社會與制度則有保持並提昇、甚至建構心理健康環境的責任。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這幾年的努力,開啟國人WHO倡議的主題,[心理健康是權利,人人都需要心理健康],且[身體與心理不可分割,離開了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更關心從前端就開始提升個人與社會的心理健康促進行動,而不是等事情發生後,再提出治療或處遇。歐盟提到心理健康可以如何融入教育政策中有提及教育是除家庭外最重要發展孩童心理健康地方。2013年~2016年歐盟展開了[促進心理健康合作參與行動計畫]“Joint Action on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的計劃,延續了2008年共同宣言的精神,這五個項目就有一項是促進學校的心理健康(promoting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故教育是可以推行的地方。

2017年德里文教基金會會長lily Huang莊勝里女士,關心台灣孩童的成長環境,願提供贊助給校園心理健康促進方案,因此促成心閱讀計劃的展開。

世界各國校園心理健康促進政策

愛爾蘭

愛爾蘭的學校心理衛生促進由教育部負責,其 Social, Personal and Health Education 計畫,包括心理健康促進與社會情緒學習,目前已納入所有國小的課綱,並從 2003 年九月開始就是中學教育的必選課程。

芬蘭

在學校政策方面,芬蘭有一稱為 YHTEISPELI (*) 的國家計畫,旨在促進幼稚園與國小兒童的社會情緒發展,並正在開發給老師與其他學校職員的工具與教材,此計畫是基於 wholes-chool 的做法建構而成,所以社會與情緒知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限於某一課堂之中;該計畫並檢視各校優良實踐做法的特色,將可行者納入計畫,從 2010 年開始執行,由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資助。ii.在奧地利,有 The Austrian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計畫用來促進學生的身體、心理與社會健康,並在校園中給予兒童心理支持,提供能促進社會能力與自我控制的方案。(*意指「一起玩樂與工作」)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提出「MHP-Hands project」(2010-2013),推出一系列與心理健康促進有關的指導手冊,裡面提供許多已經驗證的工具與範例,讓使用者能學習到如何實行介入,來改善學生的身心健康。

義大利

義大利則推出一國家性的計畫「Setting goals and problem solving. Self-help manual for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school」,此計畫認為若要改善兒少心理 健康,就應改善他們的發現、解決問題以及達成目標的能力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在面對困難時壓力較小、較能控制自己的人生;目前推出的指導手冊主要只適用於高中生,並聚焦在制定符合實際的目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效並自信溝通、自我規範、協商與合作、衝動控制等能力。從其他國家在兒少心理健康促進的探討,各個國家已將這個納入國家重要的政策之一,包含開發一整套的工具和教材,檢視學校的優良特色並納入計畫中,更將心理健康促進納入課綱中。

台灣困境

十二年國教中
缺席的
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不能
出問題才輔導

及早學會
心理抗逆力
終生受益

透過不同的
教育方式來改善

需要大環境
一起來

十二年國教中缺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齡期的孩子一天有長達三分之一的時間待在學校,與同儕、師長相處的時間可能遠遠多於父母,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童,使他們能適應未來社會變遷與挑戰,學校教育責無旁貸。學齡期同時也是孩童身心成長的關鍵期,學校教育應協助孩子學會合宜的生活態度、面對挫折的處理、與人的關係和互動等等。

孩子不能出問題才輔導

促進學童正向心理健康,學校扮演著重要角色:學校應提供孩童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讓孩童建構生活技能、抗逆能力,與學校產生強烈的連結感,傾聽孩子的聲音、意見,培養他們與同儕、師長的各種正向經驗,對認知學習和情緒發展都有幫助。

及早學會心理抗逆力終生受益

面對目前動盪不安的社會,價值觀受到很大的衝擊,自傷傷人與自殺頻傳,憂鬱情形普遍升高,凸顯出國人心理健康的確需要更多重視,由學校教育著手更顯重要。政府多在問題發生後的處理上著力,無暇提出對孩童保護因子,以及消除風險因子的危害。

透過不同的教育方式來改善

長期以來校園只重視事發後的輔導,或是由篩檢來發現情緒或行為有問題的孩童,卻忽略問題孩童形成背後的基本原因,而這些孩子的問題,其實許多都是能夠透過不同的教育方式來改善的。

需要大環境一起來

學校老師或工作人員的身心需求也不能忽視。進一步可以連結家庭加入親子共學、社區共學,大家都能相互支持,發展孩童與家庭、學校、社區的韌性。因此極需要提升個人心理的健康,與改善社會環境的建構,孩童成長階段就是一個非常重要關鍵期,能讓孩童學會能了解自我、能與人良好互動、能因應困境與處理衝突、能發揮潛能,而家庭父母能同步行動,校園是提供親師生共同學習促進心理健康的場所。

台灣現況統計分析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公共版)有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在校是否快樂進行較為長期的研究,從 2001 年至 2007 年每隔兩年進行一次。

在國中生中,在 2001 年 84.1%(11761名)的人給予正面的答案,而 2003 年僅有 77.3%(10233 名;2005 與 2007 年未對國中生進行調查),可以看百分比就減少 6.7%,足足多了一千多人感到不快樂。

康健雜誌社於 2008 年進行「青少年健康行為與親子關係大調查」結果發現有 80% 的人有煩惱卻無處可訴,30% 想過自殺、20% 曾自殘。

兒童健康聯盟於 2013 年發表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標進行之「台灣兒童健康幸福指數」研究(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其中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面向指標包含自覺健康、學校生活、個人幸福感三組,我國兒童青少年有 25.2% 自覺健康普通或不好,22.5% 兒童喜歡上學,82.2% 自覺生活滿意度高於中位水準。

依據 2014 與 2015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全國調查(國民幸福指數在地指標,2015)可發現,有七至八成(81.3%;69.2%)的兒童青少年滿意其生活現況。光是生活滿意就降低 12.1%。

2016 年「心理健康促進」融入國中小學『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可行性之全國調查,發出七千多份,回收三成左右,發現對學校的衛生組長和護理人員中,針對心理健康促進了解的人幾乎沒有,但卻都認同其重要性。

PISA 是台灣參加之國際學生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該計畫調查 15 歲的學生,以預測未來十年的社會競爭力。PISA 2012 將閱讀素養定義為理解、運用、省思及投入文本,以達成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知識和潛能、並有效參與社會的知能。2012 年 PISA 發現,臺灣有 18.1% 的學生閱讀素養低於水準 2未具備應付未來日常生活所需的自學能力),於 2009 年 15.6% 還要多,這是一個危機(臺灣 PISA 2012 國家研究中心,2011)。

關於心閱讀

捐款支持